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中国不锈钢业真的还有救:技术篇

2018-08-01 15:15:31

中国不锈钢业真的还有救:技术篇
 
【引言】尽管中国不锈钢产业的起步较国际上晚了近40年,但凭借国人锐意开拓的精神及创新、发散的思维使得中国不锈钢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锈钢产能、产量全球第一大国的地位已是无可撼动。但事物的两面性是客观存在的,“台风来了,猪也会飞”。中国不锈钢产业的快速壮大,是因为迎合了过去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当前,在巨大的产能亟待释放的情况下,却遭遇了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境遇,曾经的规模化优势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了“累赘”,铬铁、镍生铁、电解锰、不锈钢……概莫能外,我们是感叹中国不锈钢产业生不逢时?还是认为这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现象?同时,它又会走向何方?
 
技术推动是不锈钢行业发展的一大标签,围绕原料的供应、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压缩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可谓日新月异,尤以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深刻,且革新的步伐也越加频繁。技术的革新成就过一段行业的辉煌,却并非是一劳永逸。如今,即便装备了领先技术的钢企也同样面临困境,且未能看到任何可挣脱的迹象,这就说明行业已经是“内伤”。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内伤”?又会有什么手段去疗却“内伤”?对此,我们做一番回顾与想象。
 
技术篇
 
一、不锈钢技术革新频率越发加快
 
1、居功至伟的国产镍生铁
 
众所周知,镍铁并非中国的发明,但利用低品位的红土镍矿生产镍生铁(Nickel Pig Iron/NPI)则是中国的首创,其诞生之于中国不锈钢业的意义不亚于力学界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它的存在为缓解中国不锈钢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对镍原料需求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限制提供了一条“捷径”,同时将镍资源的供给规模扩大、成本压缩、生产周期缩短,从成本、生产周期及通用性来看,精炼镍较镍生铁升水有其合理性,但镍生铁中免费铁的存在就让精炼镍的升水机制受到了挑战,甚至是反转,毕竟在中国镍消费中不锈钢行业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因此精炼镍的通用性优势就无法体现,相反镍铁生铁中的免费铁优势更为明显。基于上述的优势,镍生铁从2005年在中国生根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炉工艺普及后,其在不锈钢生产领域的使用率一度接近60%。
 
国产镍生铁的规模化使用奠定了中国不锈钢成本优势,从而使得中国不锈钢供需格局从2010年前的净进口状态转为净出口状态。因此,2005年可称为中国不锈钢行业的“第一次革命年”,镍生铁工艺的出现为中国不锈钢业的扩张“插上了翅膀”,突破这样蹒跚的格局,中国不锈钢业用了53年。
 
2、异军突起的一体化工艺
 
无论是高炉一体化还是RKEF一体化工艺,其在2010年已经萌发,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成熟度及窄带领域的运用,因此,并未引发行业的关注。随着2012年6月份广青项目的正式投产将一体化工艺推向高潮,其带来的效应是对传统炼钢工艺的颠覆。这标志着不锈钢行业的技术革新不仅仅是从原料延伸至炼钢,而是将原料和炼钢相结合。在传统钢厂利润扁平化的情况下,RKEF一体化钢厂却是获利颇丰,利用成本抢占市场也就水到渠成,一时间减少自炼钢并外购一体化工艺坯料成为传统钢厂的共识。
 
在2012年形成的“一体化风”的影响下,业内纷纷效仿,2014年投产的新增332万吨产能为清一色的一体化工艺。
 
当前,国内一体化产能已经占据国内不锈钢炼钢产能的40%左右,后续北海诚德、德龙镍业等项目投产后,其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尽管当前低迷行情下一体化工艺也难以施展,甚至是受到了羁绊,但瑕不掩瑜,当前的困局是扭曲的供需关系(矿源的限制和不锈钢的供应过剩)所导致,供需关系一旦缓和后,一体化工艺依旧可以焕发生机。
 
一体化工艺的兴起是促使国内不锈钢产能扩张的主要动力,因此,将之称为不锈钢行业的“第二次革命”是实至名归。从“第一次行业革命”向“第二次行业革命”过渡使用了7年。
 
3、价格战导火索的冷连轧工艺
 
与一体化工艺类似,冷连轧工艺的兴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2014年以前尽管已有冷连轧项目投产及具备投产能力,但未能形成太大反响,但进入2014年后随着肇庆宏旺冷连轧项目的逐渐放量,利用“量”与“价”优势在华南市场引发了行业的关注,太钢冷连轧项目在2014年底的放量将冷连轧的概念引入到300系和400系领域,至此,行业已然切实感受到了冷连轧的存在。
 
到了2015年,太钢冷连轧持续放量,二季度宝钢德盛冷连轧产品大举压境,如此一来不锈钢冷轧领域全系列的冷连轧产品席卷而来,价格的节节下调,使得冷、热轧价差逐渐缩小,压延厂的生存空间首先受到冲击,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场战役势必要以改轧的退出洗牌为代价。
 
从现有粗钢产量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不锈钢产量较2014年持平或者微增的可能性极大,在产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价格行情却是落差巨大,当然这是基于外部的经济、供需等环境的影响,但从不锈钢行业自身而言,其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的粗钢产量,但对市场的感受却不一样,业内普遍感受的是资源量增了,而且是源源不断的增,这就是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所产生的误区,原本也是那么的产量,但相当部分是通过宽幅、窄带改轧厂去消化,这部分并未进入到流通环节,而当宽幅冷连轧放量后,巨大的产量对流通渠道的依赖感极强,价格的节节下调,带来改轧、正材同价,窄带和宽幅同价,这样就逼迫改轧厂减、停产,这样的挤压效应都通过流通渠道去体现,从而使得流通领域资源更加“拥挤”,由视觉上的变化带来的心理感受变化最终触发价格的失守。
 
冷连轧通过技术创新显然已经引领了冷轧价格走势,且随着后续相当部分的冷连轧产能的投产势必会将这样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冷连轧技术的革新对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行业的生存法则,鉴于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行业的“第三次革命”,距离上一次行业革命3年。
 
至此,行业围绕技术领域已经经历了三次革命,这三次革命的时间跨度上“53年—7年—3年”,可见技术革命的频率越发加快,这就是时代所赋予的节奏,迎合这样的节奏才能生存,反之就被淘汰。为了迎合这样的节奏,行业内的个体不是在转型就是在转型的路上。
 
二、技术革新成就了过去,痛定了当下
 
技术的革新是推动中国不锈钢产能、产量快速扩张的重要基础,以技术、成本领先的优势去争夺行业的“制空权”是钢企所崇尚的,同时也是如此践行的。
 
当前不锈钢行情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低迷,低价有利于刺激消费,而现实情况是不锈钢的产量增速已经放缓,甚至是止步不前,这就说明下下游行业需求的弹性空间已不大。产能扩张速度尽管放缓,但仍在扩张,而产量增速近乎止步,这将进一步拉低产能利用率,这也是当前中国不锈钢业的“内伤”所在,“内伤”的治愈若不依赖于外力则只能经历“厮杀”。
 
因此,技术革新成就了过去,痛定了当下。行业过去的“野蛮生长”就注定了行业当前的阵痛是无法逾越的,它必须经受 “物竞天择”的考验,而这个考验过程的长短却取决于外部干预因素的变化。
 
三、下一个的革新点在哪里
 
中国不锈钢行业过往的技术革新涵盖了原料配比、炼钢、轧钢等重要环节,技术更新对应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压缩,其所产生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技术的革新是就此实现巅峰还是仍有突破点?同时,突破点又能不能演变成革新点?对此我们以生产外行的身份提几点假设。
 
1、是否可以避免连铸坯修磨及二次加热
 
在炼钢连铸的过程中,能否将连铸坯料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铸坯,用真空环境或者是保护气体环境下避免表面氧化,或者是减轻氧化程度,将钢坯直接热送至轧机,从而避免钢坯冷却修磨的过程,同时也就避免了二次加热带来的能量损耗,进而提高热轧机的能力来配合炼钢的速率,平衡炼钢和轧钢的产能。
 
2、能否越过热轧/冷轧环节
 
按照业内较为领先的冷、热轧工艺来看,热连轧、冷连轧工艺是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且热连轧的产能普遍是大于冷连轧的产能,如果将两者进行叠加,也就是说提高热连轧的精度或者是提高冷连轧的下压能力,通过单组连轧机组可以实现钢坯到冷轧的过程,从而省去其中一组连轧机的投资,如果有需要是否考虑在“中退”的过程中加入轧机使得钢带可以进一步减薄,在冷、热酸洗的切换上,是否可以采取左右或者是上下叠加的模式实现冷、热酸洗切换,当然,如果能实现单线酸洗,并能通过酸洗程度来控制表面光洁程度则更加经济。
 
如果实现上述的设想,可能障碍会在于影响了炼钢及热轧产能的发挥,这个过程就需要平衡处理,但从投资和工艺成本来看,单吨成本下降千余元应当可行。诚然,这些仅仅是笔者作为生产外行的一个假设,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行业的的发展需要基于一个一个的假设再去创造,只有创造出颠覆行业的技术制高点才能甩开对手,以让他人望尘莫及的技术优势去革行业的命是加速行业洗牌的“捷径”所在。
 
友情链接: 新日鑫   百度  

新日鑫金属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6344号-1 技术支持:宝成杰迈